从“随葬瘗钱”到“冥币纸钱”的千年演化史
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就开始使用货币了。这种代表价值商品价值,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经出现,就俘获了当时人们的心。这些原始的货币便于携带、保存,又可以随时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占有货币的多少,代表了一个人类在社会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。在接下来的五千年内,不管社会形态如何变化,占有更多的货币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。
这种执念是如此的强烈,就是人死了,也不能让他放弃对货币的追求。死者的亲属也觉得只有奉上更多的货币,才能表达自己对亲人的哀思。于是就出现了给死人随葬货币的现象。
商代海贝
在青海乐都县柳湾一座原始社会晚期墓葬中,出土了三枚海贝,这是真实的货币,虽然不多,但却表明以真钱陪葬的习俗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。
并不是所有远离海边的人都能拥有珍贵的海贝,拥有了海贝之后,他们也未必想放弃现世的使用,但他们的亲人死去之后,他们又想表达自己的哀思。怎么办呢?于是就出现了模仿海贝的假货币,这种假货币无法在现实中使用,但当时的人们想象着他们的亲人可以在冥界使用这种货币,购买需要的物品。在柳湾同期墓葬中就出现了用石头磨制的石贝。
这种随葬贝币的习俗不仅仅在西北地区才有,在辽宁省敖汉旗大甸子原始社会末期墓葬中,有一位老年男性的墓葬中出土了294枚用蚌壳磨制的贝币。
这种随葬贝币的形式,似乎成为了一种习俗,在进入青铜时代后,人们普遍使用青铜货币时,墓葬中依然会随葬各种材质——石、蚌、玉、骨,制造 的贝币。例如在湖南长沙咸家湖一座西汉木椁墓中,就出土了十二枚玉贝。
海昏侯墓葬
在汉代时,一种新的趋势又出现了。当时人们普遍使用铜钱,铜钱的价值又不如海贝那么高,且容易获得,因此有出现了普遍的以真实货币充当冥币的现象。
高承《事物纪原·卷九》中记载:“汉以来,葬者皆有瘗钱。”“埋钱于圹中,为死者之用。”
瘗,读作(yì),掩埋,埋葬之意。
这种“随葬瘗钱”的目的和之前的贝币是一样的,都是为了死去的亲人到了那边不受穷,有钱花。
因为铜钱的价值低,不管穷富人家,都会给去世的人用真实的铜钱随葬。有钱的人家随葬的多,没钱的人家也会在去世人嘴里塞上一枚大钱,代表一下。
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几万亿的冥币
以纸寓钱
但是随葬真实的钱,是不平等的,现实的经济能力会限制随葬钱财的多少,随葬不起,如此岂不是穷人要生生世世、阴阴阳阳都是穷人?有钱人都要是有钱人?
纸张的发明就让穷人在祭祀亲人时摆脱了现世经济状况的困扰,草纸的价格比铜钱要低,一刀草纸用模子印上钱印,可以代表现世人赚好多年才能赚来的钱财,表达了他们对自己亲人更美好的祝福:在这一世,你一辈子没有钱,死了之后,我们给你多烧点,到了那边不要再受这世上的苦了。
这种钱就叫做“寓钱”,即寓钱于纸的意思。最初,以纸代钱,这种做法,只在穷苦百姓中流行,有钱人是不屑为的,即便是陪葬的冥币,他们依然会使用大量真实货币,甚至会有金、银、玉这些珍贵的材料,制造比铜钱更有价值的冥币。
普遍使用寓钱、焚烧寓钱的风俗,是从唐朝起。《新唐书·王屿传》中说:“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,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,至是屿乃用之。”李珂的《松窗百记》中也说:“盖尝原本其初,恐瘗钱为死者之祸,后世艰得钱,易以纸,自后沿袭,至唐而焚之,其来久且远。”
贵族们大量陪葬、埋藏金属货币,给本来通货不足的唐朝带来的麻烦,因此民间用纸寓钱来陪葬的方式,还得到了唐朝政府的鼓励和推广。
得到了官方的认可,冥币纸钱祭祀就成了定俗,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。
到了现代又出现各种模仿纸币的冥币,这个大家都亲身经历的,就不赘述了。
鲜花可以代替冥币吗?怕是不行的
烧纸祭祀是个什么罪过?
有人说给死人烧纸是封建迷信,是宣扬灵魂不灭的唯心主义,对社会起着负面的作用,麻痹人们的精神,毒害人们的心灵,不知从何说起。如今的世道,没有点麻痹的东西,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。
从冥币演化的历史来看,冥币文化来自于最底层的百姓,不是来自剥削阶级。这些底层百姓一辈子过着最苦的日子,父母在日,没有能力给与优厚的条件供养,父母生病也无力医治,父母死后,烧一点纸钱,寄托哀思,表达愧疚。这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?要打要杀的。
之前看了一个采访节目,一个山区的老太太,因为身体原因,一辈子没有生育。一个养女出嫁之后,只来探过一次,再无音信。她老头待她倒好,但是穷啊,就是好,又能怎样?老头死的时候,对她讲,他要先走了。一辈子没有让她过上好日子,好遗憾啊。唯一给她攒下的,就是两刀纸,放在米缸里了。等她死的时候,叫村里人烧给她,别到死了,也当个穷鬼。这个事,你也要批判他们封建迷信?
但要引导,不发生火灾,就叫他们烧吧,好不好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