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信惨死吕后之手,临终前留下一句狠话,为何让刘邦脊背发凉?

蒯通究竟给韩信提出了什么计策?为何韩信没有采纳?刘邦如何让韩信付出惨重代价?要理解这些,还需从韩信的成长经历说起。
韩信生于公元前240年左右,故乡位于楚国的淮阴县。家庭贫困到连母亲去世时,他都无法筹足丧葬费。贫困并未改变韩信的生活态度,他依然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。韩信不愿劳作,也不愿从事任何生意,常常在邻里家里蹭饭度日,过得像个乞丐。尽管如此,他并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豪情壮志,时常背着祖传的宝剑与村里人讨论军事,宣称自己“胸有兵甲,国士无双”。这些行为引来不少非议,但韩信依旧我行我素。
他的生活并不如意,常常面临饥饿。曾经在南昌亭亭长家,他吃了数个月的闲饭,直到亭长媳妇不再给他饭吃。面对这种情况,韩信发誓不再回去,并最终流落街头,差点饿死。直到一位好心的大娘看他可怜,便给了他一些食物,将他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。韩信在大娘家住了一个多月,终于不好意思再吃她的饭,主动告别说:“以后我一定会报答你。”然而大娘并不领情,她告诉韩信,大丈夫应该自力更生,而非依赖他人施舍。
在街头流浪时,韩信的背剑引起了一位屠户的注意。屠户嘲笑韩信,称他不过是个胆小鬼,要求他要么用剑刺自己,要么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。韩信犹豫了很久,最终选择忍辱负重,忍受了屠户的羞辱,爬过了屠户的胯下。全街的人都笑话他,而韩信却忍了下来。
然而,正所谓“否极泰来”,韩信的命运开始有了转机。公元前209年,陈胜吴广的起义爆发,韩信果断从军,加入了起义队伍。起初,他的上司项梁对他并不重视,项羽继位后也未曾看重他,韩信的军事才能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。最终,韩信决定投向刘邦的阵营。起初刘邦对韩信并未关注,然而萧何和夏侯婴却慧眼识珠,认为韩信是一位人才。在他们的推荐下,刘邦见到了韩信,并为其军事才能所折服。韩信提出的“汉中对”战略,让刘邦眼前一亮,最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,从此韩信翻身,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军事人物之一。
韩信升迁后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,他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。尽管刘邦将他重用,但他始终没有完全信任韩信,双方始终是相互利用。韩信被视为刘邦帝业中的一颗棋子,而韩信则借此机会借力打力,想要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。
韩信的第一个重大军事成就是定“三秦”。在项羽分封诸王时,特意将刘邦安置在蜀地,派遣章邯、司马欣和董翳三位心腹控制关中,防止刘邦起事。为了打破这个死局,韩信巧妙地实施了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的策略,成功占领关中,为刘邦打下了基业。
然而,韩信的决策并非总是无懈可击。在定“三秦”后,韩信奉命攻打齐国,但途中得知齐王已经投降汉朝。此时,他的谋士蒯通劝他继续进军齐国,声称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功劳不被他人抢占。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,继续攻打齐国,最终取得胜利,但这却引起了刘邦的不满,因为郦食其被韩信视为无足轻重的书生却因巧言令色立下大功,死于齐国的背叛。刘邦心生疑虑,并开始对韩信的野心产生警觉。
韩信的命运在这一刻注定发生了变化。随着刘邦的继续警惕和韩信“要王”的举动,二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。最终,韩信被剥夺了兵权,封地更改,直至被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,且连同家族三族一同灭绝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